【明日辦公室】邊旅行邊返工?睇睇工作新型態:數位遊牧
- Service Employment
- 2024年10月20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年輕一輩的打工仔,越來越抗拒一成不變的工作環境,期望擺脫天天朝九晚六困在辦公室的慘況,更重視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。隨着新冠疫情的爆發,不少公司採納在家工作 (Work from Home)與遙距工作的模式,員工不再需要按時在辦公室打卡上班,而是更具彈性地在任何時間、任何地方完成工作任務。「數位遊牧」一詞亦逐漸出現在大眾面前。
數位遊牧(Digital Nomads)這個名稱最早於1990年代出現,意思是通過穩定網絡和電腦設備,即使身處世界各地也能工作。1997年,曾任職日立公司的牧本次雄在其著作中提出,科技的進步將會驅使人們的社會型態突破地理與距離的界限,變成遊牧民族般生活。
與在家工作和遙距工作等仍需受僱於公司的工作方式不同,數位遊牧強調在不同地區生活的「遊牧」性質,所以大多數位遊牧者都是自由工作者(Freelancer),以自僱形式為不同僱主提供服務。根據美國顧問公司 MBO Partners 的數據,美國於 2019年約有730萬位數位遊牧者,人數在疫情期間暴漲,即使數字在後疫情時期放緩,至2023年仍增長至約1730萬人,5年間增幅超過1.3倍。數位遊牧在香港仍是少數,但越來越多年輕人認識這種生活模式,並希望成為其中一份子,可是,這種工作形態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。
📷 圖片來源:MBO Partners
數位遊牧的工作種類
數位遊牧的特點是居無定所,一部電腦加上網絡連線便可走天涯。因此數位遊牧者大多都是透過網上「接job」,並且都是在電腦上工作、並利用互聯網與客戶交接。數位遊牧者熱門的工作類型,包括影片剪輯、設計、文字創作、數位行銷、線上導師等,上述工作都能透過網絡隨時隨地完成。而需要面對他人的工作,如服務業、社福界等,相關從業員就難以成為數位遊牧者。
數位遊牧的工作地點
理論上,數位遊牧者可以上天下地,在世界任何地方工作。但實際上,數位遊牧者會根據網絡速度及生活成本等條件,挑選旅居的地點。由於數位遊牧者的生計完全依賴網絡,旅居的地方必須擁有一個穩定和快速的網絡;遠離人煙、網絡設備並不完善的地區,將大大影響他們的工作質素。
此外,不少數位遊牧者會選擇生活成本較低的地方。皆因拿着同樣的收入,如果在生活成本高的地方,例如瑞士、北歐,日常生活可能較為拮据;而在生活成本較低的地區,例如清邁、峇里島,手頭相當較寬鬆,衣食住行就可較為享受。
隨着數位遊牧者人數的增加,越來越多國家推出數位遊牧簽證,包括泰國、印尼峇里島等亞洲國家,亦有捷克、德國、墨西哥等歐美國家。獲得數位遊牧簽證便不會被旅遊簽證的限期所限制,能以外國人的身份合法於當地長期居留及工作。
文|北極企鵝仔
一步一腳印走到北極
文章轉載自I am…青年職學平台











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