疫情之下許多人失業,適逢近年環保署「綠在區區」回收站陸續開張,不時都見到招聘,但做回收……又污糟又悶──或者會有人這樣想。其實回收都可以企企理理,有時還會碰上街坊帶來的有趣物品,或對話──在回收站不止是執頭執尾,還有機會搞活動、做教育。做回收,也不一定只有環團可以做、應該做。
少不了的勞動:變得大隻
位於將軍澳寶琳的綠在西貢,偌大的半室外空間有一排整潔的回收車,還有換物塔、漂書閣,這是由 NGO 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營運的其中一個回收站,其餘還有綠在寨城、綠在沙田等。 Edith 先後在綠在沙田和寨城工作,本身讀環保,初初因未想到該做保育、回收還是污染等,見綠在沙田請兼職項目助理,就去試試。
初初入職,要學回收物分類,「都不太難,見得多就懂得分。」反而是有時會遇上讓人哭笑不得的「回收物」,例如塞了在玻璃瓶頸取不出的不可回收非充電池,「有次又在一袋膠中執到隻尖叫雞公仔。」她笑着說。「那應該是橡膠,回收不到。」幸好可以留待換物活動時送出。只是說到要幫忙出貨上車就不是說笑,動軏要搬一袋袋重10公斤的廢紙,舖內回收物也經常爆滿,「我也變得大隻了。」她笑笑。
拾荒婆婆也學懂乾淨回收、不加水
別以為在回收站工作就只是執回收物、搬搬抬抬,她還不時會和街坊交談,教他們分類知識,「有些大家不知道回收到,如紙包飲品盒,因為它有膠又有紙,但近年其實香港有間廠可以處理。」也有人不知道要剪開洗乾淨,有次她即場示範,旁邊的街坊也邊看邊學。街坊之間也會互相交流,在這些埋身傾談、實作之間,回收站彷彿變成了街坊共學站。
但也有態度不友善的街坊,將未洗淨的物品拿來要他們處理,她只好好言相勸,一邊調整心態:「大家都是為了環保,最重要是令他感覺好,他才會繼續回收。」擺流動站時更會有人隨手掉垃圾過來,只能多宣傳教育。這也是她發現自己想發展的方向,因而由項目助理轉了做全職教育助理,「初時做分享很死板,有個ppt,講地球有什麼問題、原因是什麼、如何解決……」現在接觸多了不同人,慢慢懂得用令人易理解的方法,例如從日常切入,講不用即棄餐具已是可以做的一步。
「很記得第一個工作坊是教人用紙包飲品盒做八達通套,反應都幾熱烈。」她滿足地笑着。「環保如果齋講是很虛的,要讓大眾一起去做。當你教街坊分類,有些街坊由完全不分類、不洗回收物,到分得很好,都有種成功感的。」也有拾荒婆婆會來儲分換柴米油鹽等禮品,「初時玻璃樽會裝了水,或沒洗乾淨,後來慢慢熟了,和她聊天,說要洗好,她們就慢慢做好了,都是很開心的事。」
行業正發展需多樣人才
只是也有人問過她:「搭一程飛機都不知幾多碳排放啦,執這些回收物有用嗎?」但她沒被動搖,只是堅定而平常地說:「回收是可以在個人層面實行的事,可能是一小步,但如果我們很多人一起去行,其實都是踏出了一大步。」慶幸這裏的同事剛好都是熱衷環保、願意一起行的人,她說:「很難得,有些人做環保可能是為了份糧,但原來他們都不是。」旁邊的綠在西貢經理 Alan 說:「都有為份糧的,但可能認識多了,也會變得更注重環保,會覺得一起做有意義的工作是開心的。」
近年外國環保產業興盛,他看到香港在回收及環保教育方面也正在急速發展,由2015年第一個綠在區區回收站出現,到今天已有11個回收站、32個便利點,需要的人員也多。之前他們機構做過招聘日,招攬的人才包括回收、設計宣傳、教育、物流、行政等,「遲些有垃圾徵費,相信廚餘都需要更有系統地去收集──有需求,行業就會愈來愈多機會發展。」
「環保和社會服務也相信會有更多結合。」他說很多社福團體都有這樣的趨勢,他們機構也一直有個社企農莊「都市綠洲」──原來環保不一定只靠環團去做:「這都是一種社會服務,始終環境也是社會共享的資源。」如果想服務社區、工作有意義,環保行業也是個不錯的選擇。
(文章由jobsDB提供,原文請按此:【職涯無限可能】搬10公斤廢紙係等閒事?回收員教識不做垃圾分類的街坊如何乾淨回收:見證轉變有成功感)
文章轉載自I am…青年職學平台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