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回提到三個已經成為歷史的行業職人,本篇將繼續盤點餘下三個已息微的職人。
苦力
苦力俗稱「咕喱」,泛指從事勞動工作的人,多數為廉價勞工。戰後香港經濟起飛,貿易發達,碼頭、工廠的商家大量招募苦力,負責裝卸貨物,或從事其他付出勞力的工作。
苦力需要有極強壯的身體,及異於常人的體能,才能將沉重的貨物由船上搬到地面。不過苦力的工作並非「四肢發達」就能勝任,苦力同樣是熟能生巧,知道如何堆疊貨物以達致最佳效率、如何運用力量避免受傷等,都是技術層面的計算。
如今運輸物流業已引入大型搬運器械,輔助貨物裝卸,加上人力成本上升,苦力這種出賣勞力的工作已成為歷史名詞。
📷 圖片來源:香港海事博物館 facebook
箍煲補鑊
箍煲補鑊是常用的俚語,相信大家都經過聽到:箍煲,是指修補情侶、夫妻之間破裂的關係;補鑊,是指補救失誤。其實字面上的箍煲補鑊,是昔日香港常見的職業。
以往砂煲在香港家庭十分普及,但有容易破碎的缺點。由於當時物資匱乏,所以主婦們遇到砂煲破損,多數會選擇修補。修補砂煲是一門手藝,箍煲師傅要用特殊的材料填補破爛的位置,再用鐵線箍緊砂煲作為保護,所以稱為箍煲。
同樣要修補尚有鐵鑊,昔日的鐵鑊質量一般,要交由「補鑊佬」修理。師傅會利用鐵粉煮溶而成的鐵水,填補鑊上的裂縫,再用鐵槌敲打平整修補位置。
現時用砂煲鐵鑊的家庭越來越少,如果破爛亦會寧願購買新品,在自然淘汰下,箍煲補鑊行業逐漸消失。
計算員
電腦的英文是「computer」,不過早於電腦誕生之前,就已經有「computer」這個詞語出現。正如 designer 是設計師、teacher 是教師,computer 一開始的字義是指計算(compute)的人,亦即計算員,或尊稱為計算師。
計算員其實是「人肉電腦」,在電腦面世前,就是由他們肩負各種計算的工作。計算員雖然有簡單的機器幫助計算,但要準確完成各種算式或方程式,主要依賴的仍然是他們的精密頭腦。例如美國太空總署(NASA)的太空探索計畫,就是由一班計算員在背後密密運算,確保升空過程安全順利。
電腦的性能隨時代越來越先進,順理成章地取代了計算員的工作,亦正式繼承了「computer」這個名字。值得一提的是,計算員多數由女性擔任,因為當時女性僱員的薪酬較低,可以減輕成本,反映了昔日男女職場不平等的情況。
📷 於美國太空總署工作的女性計算員
(文章標題及圖片為編輯所擬,內文本平台曾作修改,原文曾刊於《明路——生涯規劃》。經《明報》(2019年10月29日)同意下轉載,《明報》保留所有權利。)
文章轉載自I am…青年職學平台
Comentário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