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賣油翁》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的作品,相信不少學生都在中文課上讀過。文章講述一個賣油的老翁,工作多年熟能生巧,倒油技術出神入化,能將油倒進入口覆蓋着銅錢的葫蘆當中。
如今需要買油的話,可以到街市或超級市場;賣油翁的高超技術,在現代已無用武之地。不少已經消失的工作,同樣誕生過技藝高超的職人,即使被時代淘汰,他們的專業精神仍然值得我們一開眼界。
執字粒
在電腦和 Word 出現之前,印刷品例如書本、報紙的排版工作,全由人手包辦。工人按文稿內容,尋找相應的字粒,排列在字盤內,然後將字盤塗墨便可印刷,是為「活字印刷」,亦即中國四大發明之一,而在香港則俗稱為「執字粒」。
執字粒困難之處,是工人需要在洋洋數千字的「字粒陣」中,挑選正確的字排版,相當考驗工人的效率、記憶力和準確度﹐尤其報紙印刷分秒必爭,能勝任的都是老師傅級數。
隨着電腦盛行,活字印刷已經成為歷史,現時有印務公司舉行工作坊,讓公眾親身體會執字粒這種已消失的工作。
閘口驗票員
乘搭港鐵,八達通必不可少,透過這張小小的感應卡片出閘入閘,對乘客而言相當方便。不過在鐵路甚為發達的日本,曾長時間以人手在閘口查驗車票,成為日本鐵路文化獨特的風景。
有專人在閘口驗票的位置日文稱為「有人改札」,鐵路驗票員會穿著整齊制服,手持剪票鉗守候在出入閘口,為往來乘客驗票。驗票工作看似簡單,但其實需要驗票員「眼明手快」。驗票員要在極短的時間內,確認車票上記載的資料,例如日期、起點終點等訊息符合,再以「摩打手」打洞作記。鐵路乘客眾多,如果驗票員工作效率太慢,就會阻礙乘客的時間甚至鐵路運作。
自從引進自動驗票機後,日本鐵路的人手驗票閘口幾乎全部消失,現時只有極少數觀光型列車,仍保留人手驗票打洞的程序。
電影海報繪師
要宣傳即將上畫的電影,除了預告片外,另一個最常用的媒介就是電影海報。無論是氣勢磅礴的超級英雄、兒女情長的浪漫愛情故事,抑或毛骨悚然的奇情詭異,都可以憑藉設計師的手筆,在一張海報上展現,以吸引觀眾入場收看。
在未有電腦繪圖、電腦特效的年代,要創作一幅電影海報,全靠人手包辦。海報畫師就好像文藝復興時代的藝術家一樣,以畫筆將電影的光影,一筆一劃描繪在畫布上。當中又以懸掛在電影院外的巨型海報難度最高,效果最好。
電腦繪圖的出現,直接淘汰了手繪電影海報行業,香港的電影手繪海報早已絕跡,台灣則尚有經驗豐富的老畫師,仍堅持手繪電影海報創作。
📷 圖片來源:今日全美戲院
已經成為歷史的職人又豈止三種行業,在下篇我們會繼續盤點這些「現代賣油翁」!
(文章標題及圖片為編輯所擬,內文本平台曾作修改,原文曾刊於《明路——生涯規劃》。經《明報》(2019年10月29日)同意下轉載,《明報》保留所有權利。)
文章轉載自I am…青年職學平台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