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庸筆下的《笑傲江湖》中有這麼一段情節:主角令狐沖身負重傷,自知命不久長,後來幸得妙解音律的任盈盈為他催眠療傷,撫琴奏起了一曲「柔和之至,宛如一人輕輕嘆息,又似是朝露暗潤花瓣,曉風低拂柳梢」的〈清心普善咒〉。曲終,令狐沖便一驚而醒,頓覺「以前那種胸口立時熱血上涌,便欲嘔吐的情景卻已大減」。
以琴韻舒緩疲勞,兼沁入五臟以達至調理內息的療效,看似僅為武俠小說的「無厘頭」橋段,離奇神化、不可思議 。但是,音樂作為「無國界語言」,它的力量又怎容少看呢?當「治療」加入「音樂」的元素,原來也會刷出新火花。
「音樂」+「治療」=?
「音樂治療」(Music Therapy)一詞源自歐洲與美國,早於古希臘時代,音樂的運用已發揮防治疾病的作用。音樂之父──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 (Pythagoras)更認為,如果聆聽者能夠洞察天體的和諧與共鳴,並藉由音樂將自然諧和律反射自己的潛意識當中,便能夠治癒身體疾患、淨化情感與靈魂。及至第二次世界大戰,音樂治療始被廣泛應用於傷殘士兵的復健治療和心理創傷輔導,由是正式發展成一門專業治療學科。
根據目前世界上最具專業權威的音樂治療組織「美國音樂治療協會」於1998年對「音樂治療」作出的定義:
音樂治療是使用音樂來達成治療的目標: 維持(restoration)、恢復(maintenance)、與改進(improvement)心理與生理的健康。音樂治療師為各年齡層在行為、社會適應、學習或肢體方面有特殊需求的個案提供服務。音樂治療可能在醫院、診所、日間照護中心、學校、社區精神健康中心、勒戒所、安養中心、安寧病房、復健中心、監獄等地實施。
「音樂」與「音樂治療師」密不可分
音樂固然是音樂治療師接觸治療對象的主要工具,另一方面,它也是音樂治療師的最佳工作夥伴。無論是胎教、幼兒及青少年的智力開發、成人的心理調節、長者的生理保健,以及各種疾病治療和輔助治療,如面對肢體殘疾人士、精神病患者、神經系統疾病患者等,皆為音樂治療發揮的舞台。
或許,你會問:聆聽音樂、彈奏鋼琴,可以算得上音樂治療嗎?其實,音樂治療的方式相當多樣化,包括歌唱、聆聽音樂、樂曲創作、樂器演奏、樂曲討論、音樂律動,當中亦可根據治療對象的需求加入戲劇、舞蹈、美術等元素。當然,音樂治療與其他專業治療領域並無二致,亦必須經由已受訓練的專業人士來執行呢!
文|遇安
寧靜致遠,隨遇安好。
文章轉載自I am…青年職學平台
Comentário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