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聯絡我們

​EMDS 網誌

【I人物語】給 I 人的社交指南(上篇)


人類是群體動物,無論處於人生那個階段、社交圈子是大是小、MBTI 結果是外向者或是內向者,都總會遇到需要面對社交的時刻。筆者作為一個極度「社恐」的 I 人(Introvert;內向者),經歷過多次不知所措、又帶點尷尬的社交體驗後,決定作出改變,正視這份「避無可避」的恐懼。我報名參加了一個社交工作坊,希望領略相關技巧,以便在日後的社交活動,能有更自如的表現。


兩小時多的工作坊,講授的是筆者從沒有接觸過的新角度,令我重新理解「社交」的定義:發現原來只要真正掌握當中意義,再配上一些溝通小技巧,其實與人交流,也不是想像中的這麼可怕~筆者將為大家整合自己在工作坊的得着,供各位曾因社交而感到過困擾的 I 人作參考,讓我們一起克服「社恐」的心魔吧!



釐清交流目的

社交場合與人談話交流,難道純粹是為了「吹水」?又或只讓自己在人人都看似交談甚歡的環境下,不顯得那麼的格格不入嗎?事實上,交流就是一場交易,每一個對話,都應有它獨特的價值,例如擴展人脈、交換知識,又或尋求合作機會等。


對話前,我們應先迅速釐清交流目的,問問自己,到底想在這次交流中,得到些甚麼?而自己又能在對話中付出些甚麼,去得到想要的收穫呢?只要有了明確方向,找到交流的意義,自然就能投入對話內容,有問有答,毋須再怕接不了話而令「空氣突然安靜」,將個人在社交的得益極大化!



不要放大緊張情緒!

整個工作坊中,筆者最喜歡的是導師引用美國著名演說家 Tony Robbins 的那句:「Where focus goes, energy flows(注意力有哪,能量就在哪)」。不擅長面對面交談的 I 人,與人對談時,或會擔心尷尬、「Dead Air」,或表現予人留下壞印象,而感到緊張。但若然過程中,我們不斷將焦點放到自己緊張的感覺上,只會增強它的能量,令自己越來越緊張。


下次與人交談時,不妨細心聆聽對方的講話,專注投入對話內容,把能量都注入交流的本身,就沒有多餘精力理會自己所構想出來的顧慮,緊張情緒就自然不知不覺間消失~



嘗試尋找共同價值觀

社交場合所遇到的人群來自四方八面,我們並不一定總是能與共同話題較多的同輩交流。難道面對背景截然不同的陌生人,就注定無法好好溝通嗎?其實,人與人之間,既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,或多或少都會在某些角度,抱持相似的看法,只是每個人的用詞、表達方式不一,我們難以一下子迅速察覺。


只要我們仔細注意對方所表達的內容,並歸納當中可能涉及的概念,再嘗試將它連繫到自己認同的價值觀,找到共通之處,「對答如流」就再不是夢!



由於篇幅有限,今集先跟大家分享三個有助自己更自如應對社交的方法。想知道更多社交小技巧,就記得密切留意下集內容啦!


小旻

一個希望自己的文字能令人過目不忘的過客。




文章轉載自I am…青年職學平台

Comentário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