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聯絡我們

​EMDS 網誌

網民:返工後變燥、更窮!6個讀書與工作的價值觀差別


「以前呢隻糖好好味㗎,而家咁難食嘅」,友人應了句:「佢無變,係你口味變咗啫」,一語道醒夢中人。隨着年齡增長,改變的又豈只是口味呢?有網民就於討論區分享學生時期與工作後的價值觀差別,結果引起不少社會人共嗚。


樓主以「有咩價值觀返咗工同未讀完書嘅你會有好大差別?」為題發帖,並先列出自己的4大改變:

  1. 讀書時期做時薪$30-40的兼職很開心,現時轉工加幾成人工亦無感

  2. 讀書時期可投放時間發展興趣,出社會後因擔心沉迷而影響工作表現,較難做到

  3. 工作後更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間

  4. 工作後愈來愈「燥底」


其後網民亦相繼分享自己的改變:

「百幾蚊一餐靚 lunch 覺得唔係好貴」

「讀緊書好捨得洗錢,搵幾多洗幾多,出黎做野就冇曬消費意欲,唔係必要都唔會用錢」

「識琴棋書畫都不如一架跑車」

「以前覺得要搵返有興趣嘅工;而家覺得搵返人工高嘅最重要」

「出黎做野發覺搵到錢先有資格被尊重」

「讀緊書:野飲要+$10?是但啦照加!做緊野:吓,野飲要+$10?唔使喇我唔飲野!」


隨着成長,我們擁有的身份愈來愈多,責任也愈來愈重。種種經歷塑造了現在的我們,亦改變了我們看世界的方式。這種改變亦可追塑至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,它指出人類的需求會隨着人生不同階段而改變,從生理需求、安全需要,昇華至歸屬與愛的需要、自尊需要,以至最終的自我實現需要。需求改變,價值觀自然因而改變。


以下整理了一些網民分享工作後出現的價值觀改變,你也這樣想過嗎?


感情觀

「讀書果陣相信所有感情都有永遠,出左黎之後人來人往先係常態。」

有人說中學認識的朋友是一輩子的朋友,亦有人說別天真想跟你的同事做朋友──前者識於微時,後者存在利害關係。而單純的學生時期,往往能建立純粹、掏心掏肺的友誼,每個人都是「Forever friend」;工作後,職場如戰場,見盡各種因利益衝突而生的辦公室致治,對人難以再心無城府,大家都變得世故,擅長做表面功夫,將交流不交心演譯得出神入化,只要離開公司即變陌生人。


「讀緊書拍拖好容易浪漫好容易開心,出到嚟做嘢之後做返同一件事甚至以上都好似冇乜感覺咁。」

「現時大了,那種心跳難重演~」人愈大很多事情不再是「第一次」,而是「很多次」,感覺不再新鮮,感受也隨年逐次遞減,甚至變得流於形式。從前拍拖要的很簡單,因此開心唾手可得;工作後的我們,想要的愈來愈多,加上同時面對生活的種種煩惱,自然難再感到滿足快樂。



事業觀

「讀書:乜都跟興趣揀,我要有夢想;返工:早知揀搵食科、政府工,做鹹魚不如做條有錢嘅鹹魚。」

學生時代總是對未來充滿希望和憧憬,覺得前途一片光明,會成為偉人或是成功人士;工作後幻想隨即破滅,原來自己十分平庸,亦逐漸認清與夢想的距離,夢終究只是用來想,轉而向現實低頭。沒有飽飯吃又談何追夢?倒不如找份高薪厚職過活更實際。


「讀書:唔信命;做嘢:最信命,努力係其次,運氣先最重要。」

年少氣盛,總覺得人定勝天,可以靠努力闖出一片天;工作後才發現自己的渺小,可以掌控的事情實在太少,尤其身處「識人好過識字」的職場,見盡各種不勞而獲、「皇親國戚」捷足先登、「擦鞋仔」上位,才驚覺天命難違。面對有運、「死好彩」的人,一切的努力都顯得徒勞。



金錢觀

「人愈大愈現實,愈追求物質,由原本唔講錢,都會開始變到講錢。」

讀書時只需專注學業,萬事有父母養;工作後便角色互換,開銷排山倒海,逐漸明白賺錢不容易。然後開始煩惱結婚生兒、買車買樓⋯⋯未來的計劃全需要金錢堆砌。「生活99%的問題都可以用錢解決,剩下的1%是需要更多錢」,當生活全與錢有關,自然變得現實。加上資本主義社會令我們發現,別人的尊重與你的財富地位有關,原來有錢真的是「大曬」!


「讀緊書以為返左工就會有大把錢洗;返左工之後發現仲窮過讀書果時。」

讀書時做兼職,賺多少便花多少,數千元猶如天文數字,足夠花費有餘;工作後,數萬元也如散紙,扣除每月固定開支(家用、保險、交通及膳食......),竟所剩無幾。無論人工如何上漲,開支總是有辦法追上收入。



成年人的世界真難!的確,但是人生如打機,想要有遊戲體驗,當然要向難度挑戰,不斷「升呢」。祝各位玩家遊戲愉快~





文章轉載自I am…青年職學平台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