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幾天,劍擊運動員張家朗在東京奧運會中奪得香港史上第二面金牌,「飛魚」何詩蓓亦在游泳項目摘下兩面銀牌。香港運動員取得佳績,全港狂賀,大家都為他們感到驕傲。兩人在一夜之間成為了大眾的焦點,其社交媒體的追蹤者節節上升,更有不少品牌爭先為二人提供優惠和贊助,可謂是名利雙收。但是在鎂光燈背後,全職運動員為了登上奧運這個大舞臺,到底付出了多少努力?
全職運動員是指獲得政府的財政資助,亦會透過比賽獎金、商業贊助獲利謀生的運動員。運動員看似賺得盆滿缽盈,但原來即使是待遇最好的甲級精英運動員,他們每月也只能獲得3萬元資助,丙級精英運動員更只得1萬多元資助。雖然精英運動員能享有住宿和餐飲服務,更有專業的物理治療師和按摩師幫助他們舒緩訓練時的傷痛,可是他們付出的,仍然遠遠超出他們得到的。
全職運動員不但需要跟對手比賽,更重要的是他們要與時間競賽,爭取在最短時間內保持最佳狀態,以迎接各項比賽。他們一星期大概只會放假一天,在休息日也不能鬆懈。除了平日要接受高強度的訓練外,還要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,在教練、治療師、營養師的幫助下作出合適的體能訓練和飲食控制。而且,他們還要研究訓練的影片,從影片觀察自己的表現,然後與教練調整訓練內容。在長時間且嚴格的專業訓練中,筆者相信不但對於他們的身體造成很大的負荷,對於他們的心靈也是一種煎熬。
大多數的全職運動員需要放棄學業,專注在訓練及比賽上。而運動員的青春比我們一般人更有限,所以甚至有運動員中學便休學了,例如張家朗便在中四時輟學。若果全職運動員做不到任何成績,便等於同時耽誤了學業和前途,其精神壓力可想而見是多麼龐大。
全職運動員的職業生涯短暫,大部分的運動員在大概30歲就達到巔峰狀態,然後身體便開始走下波,再過幾年就需要退役。剛才也提到,有些運動員為了集中訓練而放棄學業,他們在退役後,比起一般人更難以「轉行」,甚至他們都不知道自己退役後該如何維持生計,對自己的前路和自我定位感到迷惘。
香港運動員能夠站上奧運這個大舞臺,即使他們未能取得任何獎牌,背後仍然付出了我們想像不到的努力。作為一名觀眾,我們應給予他們最大的支持和鼓勵。
文|Christy
文章轉載自I am…青年職學平台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