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聯絡我們

​EMDS 網誌

【職學法則】倖存者偏差,令你揀錯公司讀錯書?


當我們面對抉擇時,往往會徵詢旁人的意見、例子或經驗,作為主要的參考。然而我們在選擇參考時,要避免出現「倖存者偏差」,獲取不全面的信息,導致產生錯誤的結論和決定。


什麼是「倖存者偏差」(Survivorship bias)?根據維基百科的《倖存者偏差》條目,倖存者偏差「是一種邏輯謬誤,選擇偏差的一種。過度關注『倖存了某些經歷』的人事物,忽略那些沒有倖存的(可能因為無法觀察到),造成錯誤的結論。」描述很複雜?我們借用例子講解。


倖存者偏差最著名的例子,是二戰時期的「戰機理論」。話說美國海軍希望加強戰機的防禦,減低被防空炮火擊落的機會,於是就邀請了哥倫比亞大學統計學教授亞伯拉罕‧沃德(Abraham Wald)協助分析。當時成功返航的戰機當中,以機翼中彈最多最密集,引擎中彈則最少。海軍以機翼中彈最多為依據,認為要加強機翼的防禦;但沃德卻持相反意見,強調要加強引擎的保護。



為什麼明明返航的戰機多數引擎未有中彈,但教授卻堅持要加強引擎防禦力?這是因為引擎中彈屬於戰機的致命傷,他們根本沒有回程的機會;而機翼中彈的飛機未有嚴重受損,仍能飛行返航,所以倖存的戰機當中,大多都是受了機翼中彈的小傷。


在研究戰機的中彈情況時容易陷入倖存者偏差,集中在倖存戰機的明顯中彈部份,即是機翼,以為這就是需要改善的地方,卻忽略了無數引擎中彈而無法返航的戰機,而得出錯誤的結論。



在生涯規劃時,我們也容易犯下這樣的錯誤:單單參考片面的意見,以為自己的能力、興趣,適合入讀某些科目,或從事某種工作;又或者進入某些學系就讀,或到某公司上班時,只聽從現有員工對公司的評價,而無視轉系離開的學生、或前公司員工「為什麼離開」的想法,結果只會令自己越陷越深,錯失了改變的機會。



所以想面對抉擇時作出更明智的決定,就要接收不同的意見,全面、仔細的分析,才能認清大局,避免墜入倖存者偏差。



文章轉載自I am…青年職學平台


Comentário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