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們常常以金錢比喻時間,例如一寸光陰一寸金,以此來表達時間的珍貴。2011年上映的電影《潛逃時空》(In Time)直接借用「時間就是金錢」的概念,在未來世界人的壽命被設定了限制,25歲後生命會開始倒數,想贖命就必須不斷「增值」,於是時間成為唯一的貨幣。在電影中,富有的人擁有大量、甚至近乎無限的時間,因此可說是長生不死,兼享盡榮華富貴;低下階層卻必須不停工作,皆因他們只擁有不足廿四小時的時間,只能持續工作賺取微薄的收入,以自身的時間換取延續生命的時間。
將時間跟金錢直接劃上等號固然是電影情節,我們亦習慣戲言「窮得只剩下時間」。由此可見,即使貧窮,一個人亦能自由地運用自身的時間。然而,現實似乎漸漸改變,當大家仍然認為貧窮只形容經濟狀況,「時間貧窮」卻慢慢受到更多關注及討論。
貧窮與否,時間的本質並沒有改變。因此,「時間貧窮」從不是指一個人擁有的時間比一般人少,他們真正缺乏的,是能夠真正自由支配的時間。亦即是說,扣除工作、上下班的通勤時間,還有睡覺等生理上必需的時間,你尚有多少時間能夠自由運用?
為了善用每一分一秒,時間管理成了每一個人的終生課題,能否有效分配時間亦經常被視為成功與平庸間的分水嶺。大家都想變成「時間管理大師」,但又有多少人真正能「管理」自己的時間?在2018年,美國便有民調報告顯示,超過80%的受訪工人認為時間從不夠用。
香港貴為全球平均工時最長的城市之一,工作幾乎佔據打工仔一天絕大部份的時間;更別說在科技的「幫助」下,某些工種實質上沒有「收工」的時間。當時間早已不屬於自己,又談何「管理」?因此,「時間貧窮」不但是個人困窘,更是個社會現象,需要從更根本的地方,由政府及不同工作單位着手改善。
雖說「時間貧窮」在某程度上屬於社會層面,個人未必能夠作出太多影響,不過,「擺脫貧窮」亦絕不能「守株待兔」。確認造成現況的主因,認清真正值得花時間的事項,是重要的一步。尋找適合的方法管理時間,不論是「原子時間」或是「時間匣工作法」,學習有意識地利用時間,都是從個人層面為「脫貧」作出準備。
宏觀的環境未必能在一時三刻間改變,未來也許有更多人跌落「貧窮線」,在此之前,我們仍然需要為自己的時間負責,盡可能善用每一秒。如果大家輕易放棄管理時間的權利,任由他人填滿你的行程,到時候,你將窮得連時間也不剩。
文︱添
不穿橙色衫的呀添,間中發癲但無煙可吐
文章轉載自I am…青年職學平台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