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個人發展的路上,不論你是完全不知道自己想幹甚麼,抑或你只認定了一件事去做,只要你踏出第一步,路就會向你敞開。
很多教導人達致「成功」的書籍,彷彿只為一種人而設,就是那些一直都在經歷「成功」的人。看來「成功」不只是一種學問,而指向某一類性格組合:積極、開朗、樂天;這類人往往也是社交高手。但世界上有千百樣人,各行各業,難道都需要變成同一類人,才可好好發展,貢獻社會?
今次和大家談評兩齣日本電影:《字裡人間》(舟を編む,2013)和《戀上春樹》(WOOD JOB!〜神去なあなあ日常〜,2014),都是由作家三浦紫苑的小說改編,也都以偏門職業為題材──《字》說的是辭典編輯,《戀》則講述森林伐木員的故事。選擇這兩齣電影,是因為兩齣戲裏的主角人設南轅北轍,剛好是一個光譜的兩端,但都不屬於上述的「成功人格」:《字》的馬締光也很清楚自己的興趣所在,十分專注;《戀》的平野勇氣卻對自己的路向茫無頭緒,純粹被宣傳單張的模特兒美貌吸引,而成為林業實習生。
📷 圖片來源:《字裡人間》劇照
📷 圖片來源:《戀上春樹》劇照
兩個人同樣都是主流眼光下的「失敗者」:書呆子光也不擅交際,他向心儀的人示愛時,用別人看不懂的古文草書寫成;勇氣考不上大學,被女友拋棄;在實習培訓過程中,勇氣是一貫的懶散,稍為感到辛苦便想放棄。
表面看來,高學歷的光也比勇氣更加「成功」,但從另一角度看,勇氣也可以比光也優秀,因為後者只懂執著於一件事,不會靈活變通。他就職的出版社曾經打算取消字典編纂計劃,那樣他便可能失業──他還懂做甚麼工作呢?幸好他不是孤軍作戰,有個性與專長不同的同事彼此配搭,他也漸漸成長為帶領團隊的領袖。
📷 圖片來源:《字裡人間》劇照
相比起來,勇氣就像一張白紙,充滿了可能性。當他當實習還未夠一個月便決定逃跑的時候,正好遇上那個宣傳單張上的美女,便回心轉意留下來。雖然林業工作十分辛勞,又會遇上各種危險,但勇氣漸漸學懂了認真投入工作,了解到林業的意義和價值:對同代人來說,他們為城市的建築工程提供材料;對後代來說,林業保留了重要的天然資源。勇氣的事業其實在電影結尾才正式開始:實習完畢後他回到城市,在建築地盤嗅到熟悉的木香,便決意回到山林中去。
📷 圖片來源:《戀上春樹》劇照
與香港對高學歷「專業人士」的偏重有所區別,日本文化崇尚「職人」氣質,講求技術的提煉與傳承,並非只求「賺快錢」。編一本辭典需要耗時超過十年;林業從栽種到收割,則是幾代人的跨代工作。我們可能會問:這些日本文化傳統對香港這個瞬息萬變的商業社會而言,有多大參考價值呢?那種對「一生只做一件事」的浪漫化描寫,是否比《戀》中的參天巨木更離地?
我認為這兩齣電影始終不是職場天書,但當中確有能參考之處:無論你是否已經十分清楚自己的志趣所在,試着找一個行業,認真投入至少一年,這段時間你會更認識你自己,前路也會慢慢向你敞開。認真投入過之後,你也會看到,這條路上,你並不是孤身一人。
作者簡介:賴勇衡,電影及戲劇評論人。曾從事教育及青年工作,關注個人發展、社會文化和倫理思考。現正於倫敦攻讀電影研究博士。
個人博客/Facebook Page:《我不是貓》。
文章轉載自I am…青年職學平台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