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在上篇介紹了成為醫生需要經過的重重難關,在醫科畢業後,真正踏上行醫之路的醫生,職業生涯同樣交織血與淚。
成為專科醫生──做到老,學到老
如果要成為專科醫生,則要在公立醫院一邊工作,一邊接受至少六年的培訓,並通過有關專科基礎及高級訓練的指定考核。香港醫學專科學院提供專科培訓,屬下有15個專科學院,目前在醫委會註冊的專科共有60項。成為專科醫生後,每三年要累積至少90個持續醫學進修學分,否則可能被取消專科資歷。
甚麼叫 on call?
前文提到實習醫生要 on call,電視劇的名字也包括 on call,所以甚麼是 on call?在香港,除了急症室外,公立醫院大部分醫生的上班時間是朝九晚五(當然醫生實際上「早回遲走」,已是業界共識。此外,不同醫院和專科會有個別安排),“On Call” 即在日更下班後,醫生繼續由晚五當值至翌日的朝九,並在完成 on call 當值後,隨即開展新一輪朝九晚五的工作,電視劇《On call 36小時》的名字,就是在形容這種工作模式。
📷 電視劇《On Call 36小時》劇照(圖片來源:TVB)
公立醫院的醫生一個月大約有4-5次,更甚者有6-7次需要 on call。除了上述的 call 外,亦有一種叫“Post call half day”,即夜更當值後可在翌日下午一時下班。不過這種 call 不多,而且夜更當值後還要繼續工作,仍是一件非常疲累的事。Adam Kay 在《This is going to hurt》亦提到,夜間當值中傳呼機的「嗶嗶」聲﹐曾成為自己的心理陰影,令他在日常生活中聽到相似的聲音,便會反射性般感到焦慮,可見 on call 並非是一段完全悠閒的時間,工作仍然非常緊張。
嚴格考核、無止境學習、工時長、壓力大,這是有志報讀醫科的同學需要有的認知和心理準備。由於篇幅所限,今次仍未說到醫生每日面對生與死的心理掙扎,如果你對這部分有興趣,筆者鼓勵你通過閱讀《This is going to hurt》去領會。近日疫情嚴峻,如果大家對前線的醫護人員多一分體諒,多一分支持,一定會成為他們繼續奮鬥的動力。
作者簡介:米慈,自由工作者。熱愛生活,熱愛閱讀,熱愛寫作。
Instagram:T Note 學茶筆記
文章轉載自I am…青年職學平台
Comentario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