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聯絡我們

​EMDS 網誌

【大意義】關於我參加社區義工服務這件事


筆者大學畢業後陰差陽錯地走上「非牟利」這條路。雖然少了許多能夠接觸自己主科領域的工作內容,卻意外造就了許多走近社區,關懷身邊的人的機會。現在,我不但有機會去中小學帶領活動,還有機會通過公司的義工活動接觸到社區中的弱勢群體,為他們濟困解危,而這些人生課堂所帶給我的往往是更為直接、震撼的感受。


公司定期會有節日送暖活動,通過向社區的清潔工派發物資包,以此與他們打開話題,關心他們的近況。簡介會上主管提醒義工們:「記得!物資包只是我們靠近他們的手段,我們真正的目的是與他們交談。」聽到這樣的說詞,一些義工紛紛表達了自己的顧慮。



我帶領小組進行簡介的時候,幾個組員均很誠實地發表了自己參加義工活動的想法:「為了履歷有東西可以寫」、「為了湊義工時數」等現實因素。


也有一些人對服務對象已經帶有既定的看法:「南亞人很喜歡搞事,惹不起的」、「我怕他們會衝過來搶物資包」、「我覺得他們應該不會想和我們聊天」其實這也難怪他們會有這些想法,因為新聞與社會的氛圍,影響了我們的一些想法;但若對一個人或群體時常帶有偏見與傲慢的態度,也終會害得我們的思維也凝固了,個人視野與心胸隨之變得狹隘。所幸的是,同一班義工在總結分享會上,態度出現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,他們傾談着自己在社區派送物資時候的所見所聞,並表示自己一開始過慮了。



憶起,一個中年的南亞清潔工叔叔得悉我們的來意後,將我們引領到街道旁,以免妨礙到其他路人,於是乎我們便開始了一段「雞同鴨講」的溝通。在彼此語言不同的情況下,我們只能夠通過浮誇的肢體語言表達深切的關心,或許他真的感受到了義工們熾熱的問候,便也開始熱情地向我們介紹他的家人與國家,比手畫腳的交談反倒為那個來去匆匆的阡陌添了幾分人情與歡樂,短短半小時反而更拉近彼此的距離,消除了義工們原本心中的芥蒂。


兩個口音濃重的公園清潔工婆婆,總是將「不辛苦」掛在口上,卻又不時告誡我們要好好讀書,這樣才能做些更加體面、舒服的工作,不用日曬雨淋。在做服務的時候,不時都會在腦中提醒自己一定消除姿態,並且時刻要學會換位思考。這次我還給自己佈置了一項額外課業,便是除了敷衍式的口頭關心:「辛不辛苦」、「你好辛苦」、「辛苦你啦」外,也試着找一找是否還有更好的方式,讓對方感受到自己是被關心的。



林燕

不居森林、不懂高飛的燕子,但能讀懂生活想對我們說的話。




文章轉載自I am…青年職學平台

Comentarios


bottom of page